【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塑毒風暴還沒結束,日常生活必須當心。成功大學副校長蘇慧貞與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團隊提出最新研究,台灣住家DEHP濃度普遍高於歐美,如果家中使用木製地板、有打蠟習慣、父母親是裝潢師傅、油漆工人,或在塑膠工廠工作,皆會貢獻DEHP濃度於灰塵中。
毒物接觸頻繁
智園出版舉辦《身在毒中不知毒》新書發表會,作者是美國康兒組織執行長克理斯多夫.葛文根,他在探究女兒珂蕾的死因過程中,體認環境接觸和日常用品有毒物質的研究不足,於是成立非營利組織研究環境中的毒物質。
「一般人平均每天接觸126種不同的化學物質,皮膚可吸收60%。」智園出版總編輯王秀珍表示,其實從母親孕期開始,下一代就可能在有毒環境中生長,孕期飲食決定了寶寶從母體所吸收的關鍵。
王秀珍建議孕婦最好放棄搽指甲油和頻繁染燙頭髮、避免使用含香精的用品。因為根據美國環境小組分析,染髮產品部分成分含有持久性媒焦油染劑,燙髮劑含可能刺激皮膚和肺部化學藥劑,雖然人人皆知到這些化學用品有危險性,但卻少有人避而不用。
成功大學副校長蘇慧貞與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團隊,分析居家客廳、房間地板、客廳沙發與小孩床鋪的灰塵,發現台灣一般住家內的塑化劑DEHP濃度普遍高於歐美國家,研判與家中使用木質地板、有打蠟習慣、家人在特殊工廠工作有關。李俊璋說,木質地板上都會有一層樹脂,樹脂是塗料,會加一些塑化劑,他曾檢測出來油漆、油墨都有這些毒物質;此外,印刷工人暴露在工作環境,油墨中的塑化劑也會藉由皮膚吸收。
小撇步保健康
李俊璋指出,過去研究統計顯示,國內女童性早熟比例約每5千人中有一個,最近10到15年間,有上升趨勢,男性不孕症比例也增加。他提醒,居家空氣中的塑毒濃度高,不但可能引起過敏、氣喘,甚至會誘發8歲以下女童性早熟,提早出現第二性癥,一般民眾暴露最高是食品包裝材料,其次是建材和個人保養衛生品。他建議民眾,平時少用塑膠袋盛裝食物、避免用塑膠杯喝飲料,也別讓女童使用指甲油和乳液,沐浴乳、洗髮精與保養用品儘量購買無添加香味,選擇綠建材,以免傷害健康。
如何減少塑化劑入侵生活?營養師安靖汝說明,鳳梨皮和使用過的檸檬都可以取代洗碗精清洗;民眾應避免長期吃單一種類的高脂食品;室內環境應定期吸塵以維持乾淨,電器不用時應拔除插頭以避免經常在高熱狀態下逸散塑化劑;多使用含天然成分或不含塑化劑之香水、化妝品及個人衛生用品。王秀珍補充,其實「醜一點、懶一點」反而健康。她建議民眾別太勤於翻修與裝潢,應重新檢視個人與居家的大掃毒的方法。
▲鳳梨酸可分解油脂,鳳梨酵素可分解蛋白質,營養師安靖汝以鳳梨皮作示範,來回塗抹在殘留油膩醬汁的餐盤上,再用清水沖一下即可達到清潔效果,還有淡淡果香。(圖文/黃士航)
文章來源: 台灣立報
- Sep 21 Wed 2011 05:38
塑毒風暴未除 專家提健康之道,洗地打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